花鳥島,一座位于舟山群島北端的懸水小島,以“愛情島”聞名于世,曾被評為“中國十大山海旅游目的地”,也是很多網(wǎng)友眼里的最美海島之一。
為何一座東海的懸水小島能與愛情深深綁定?這座小島又有哪些浪漫印記?答案或許藏在海浪、花影、鳥鳴和青年無限的創(chuàng)意之中。
一
花鳥島的浪漫基因,最早藏于島嶼名稱的嬗變之中。
宋代《四明圖經(jīng)》等古籍中,將其稱為“石弄山”,其名因島上多礁石而得。到了明清時期,當?shù)乜h志中又將其稱作“花鳥山”“花腦山”。有一種說法是,“花腦”之名,源于漁民對島上裸露巖石與貧瘠土質(zhì)的戲謔。直至清乾隆年間,“花鳥”逐漸成為官方唯一稱謂。字面雅化的背后,是文人對海島風物的浪漫想象。
但彼時花鳥的山水實景卻與“浪漫”二字毫不沾邊,島上植被稀疏,鳥類也極為罕見。直至20世紀初,當?shù)厥状螐暮M庖牒谒赡久?,并在島嶼西部植樹灣試種成功。經(jīng)過百余年的繁衍,時至今日,這座面積僅約3.28平方公里的小島,植被覆蓋率超74%,島上各類動植物超500種。
春夏時節(jié),成片的月見花和鳳仙花迎風盛開,與漫山綠浪相映成趣。秋冬時分,成千上萬只候鳥南遷至此,在海島上空盤旋,架起一座“海上鵲橋”,“花鳥”的浪漫之名得以名副其實。
花鳥島的浪漫,還與島上的百年燈塔息息相關。始建于1870年的花鳥燈塔,有著“遠東第一燈塔”之稱,在戰(zhàn)爭硝煙里堅守,于時代浪潮中矗立。因著這份矢志不渝的堅守,更蘊含著“百年燈塔、百年好合”的寓意,花鳥燈塔也成為島上情侶必打卡的“愛情地標”,上島的情侶尤其喜歡在燈塔下許下愛情誓言。
晨光破曉時,瀕臨東海的五指石最先捧出金芒,將天穹滄海和漫山花卉渲染成蜜糖色;暮色四合后,熒光海藻在潮汐中蘇醒,將朵朵海浪化作流淌的藍眼淚。這些被時光窖藏的浪漫意象,在碧海青天間繡出真情的經(jīng)緯,悄然叩響每一顆期待愛與美好的心靈。
二
和其他小島一樣,花鳥島也曾困于交通不便、淡水匱乏、生態(tài)脆弱等發(fā)展瓶頸。漁業(yè)資源衰竭、島民外流、老齡化加劇的困境,讓這座東海孤島一度成為“被遺忘的角落”。全島的開發(fā)改造勢在必行,這位“島屆idol”也開啟了自己的逆襲之路。
比如,空心小島的筑基破繭。修復破損道路、改造廢舊碼頭、鋪設海底電纜、連通供水管道,一系列基礎設施改造讓這座曾經(jīng)“連自來水都沒有”的空心島逐步具備現(xiàn)代生活條件。
此外,當?shù)剡€以“愛情”之名重構島上的旅游線路——5.2公里瑪塔線化身“愛情步道”,十二星殿口袋公園、屋頂花園等“網(wǎng)紅”打卡點如珍珠般散落;廢棄漁船碼頭蛻變?yōu)椤昂I蠒蛷d”,老舊民居蝶變成情侶主題民宿。這場脫胎換骨的“空間革命”,讓小島的“頂流潛質(zhì)”破繭而出。
又如,藝創(chuàng)共生的浪漫織造。當超百名青年藝術家通過“駐島藝術家計劃”“海島創(chuàng)客大賽”等踏上這片土地,一場以“愛情”為名的藝術化改造正在悄然發(fā)生。臨崖海岸“時間的褶皺”裝置,用銹蝕鋼板與透明膠囊封存萬份誓言;“紙短情長”證婚廣場的巨型玫瑰雕塑,成為求婚必備“道具”;臨崖海岸的“海上鋼琴”,讓游客以貝殼拼字、海沙作畫,創(chuàng)作“限時情書”……如今的花鳥島上,類似這樣頗具藝術感的浪漫點位隨處可見。
再如,甜蜜經(jīng)濟的串珠成鏈。從落地長三角首個海島戶外婚姻登記基地,到精準把握婚姻登記“全國通辦”政策紅利,擦亮浪漫底色,花鳥島以“愛情”為關鍵詞構建了“甜蜜經(jīng)濟”生態(tài)圈。2024年島上“520”集體婚禮引爆社交媒體,“七夕”漢服游園會帶動漢服租賃量激增,“戀愛研究所”“結婚旅拍”等新業(yè)態(tài)不斷冒出……一條涵蓋婚登、婚慶、旅居、文創(chuàng)的“愛情產(chǎn)業(yè)鏈”讓小島立住了“愛情藝術島”的人設。
三
小島發(fā)展不能“抄作業(yè)”,必須寫好自命題?;B島的發(fā)展是舟山“小島你好”行動孕育蛻變的一個縮影,也讓那些同樣交通不便、發(fā)展不利的懸水小島看到了發(fā)展的更多可能。那么,更多的小島,怎樣開啟自己的進擊之路呢?
讓海島的“個性”更足一點。當“碧海金沙”成為小島招攬游客的標配,如何找到“人無我有、人有我優(yōu)”的新優(yōu)勢?舟山的“小島你好”行動給出了答案——立足特色、精準定位,開辟新賽道,方能脫穎而出?;B島的成功突圍正是典型案例,巧妙地將抽象的愛情意象轉化為具象的浪漫體驗。
同在東海之濱,如花鳥島一般走出自己的路的小島不在少數(shù)。如嵊山島,通過漁港修復、海釣展示場館和沉浸式“漁家樂”體驗等,讓“百年漁場”重現(xiàn)繁華;東極島借勢《后會無期》影視IP,衍生出取景地打卡、電影主題民宿等產(chǎn)業(yè)鏈;螞蟻島則將紅色精神融入研學課程與實景戲劇,開啟了新的發(fā)展之路。
讓海上的青山更“綠”一些。花鳥島人氣爆棚的密碼,也藏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中,它將高污染企業(yè)拒之門外,更通過“綠色積分”等創(chuàng)新機制,讓環(huán)保融入島民日常生活——廢品能換民宿折扣,垃圾分類可兌生活用品。這樣的綠色發(fā)展故事在這片海域比比皆是:枸杞島推行“貽貝伏休”制度,萬畝碧波化作“海上糧倉”,既養(yǎng)護了海洋生態(tài),又鼓起了漁民的腰包;東極島則讓海風與陽光“發(fā)電”,用清潔能源點亮“零碳未來”。
對于海島而言,最具性價比的開發(fā),并非與自然博弈,而是與生態(tài)共舞,讓大海保持蔚藍,讓漁村炊煙如常。
讓青春的底色更濃一點。為了破解“空心化”的困擾,不少小島都將吸納年輕力量視為頭等大事。比如,花鳥島向全球青年發(fā)出創(chuàng)意邀約,征集“青年給花鳥島的100個提案”;同時吸引外來設計師、在地藝術家成為“島嶼主理人”。再如,在黃龍島,一群“逃離”城市的青年發(fā)起“小島共建”實驗,將曾經(jīng)的“荒島”改造成充滿人情味的“共建共創(chuàng)共享”社區(qū),帶來咖酒館、藝術商店、文學自習室等新業(yè)態(tài)。越來越多向往大海的年輕人,成為島上的“新住民”,在這里擁抱新的生活。
從“如何留住人”到“如何成就人”,從“補充勞動力”到“激活創(chuàng)造力”,青年人的到來,不僅是簡單的“人口回流”,更是一場發(fā)展理念的變革——他們帶來的不是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勞動力,而是助力海島發(fā)展的創(chuàng)新思維、新鮮活力。
海島鄉(xiāng)村振興的終極答案,藏在“讓鄉(xiāng)村值得年輕人奮斗”這個樸素的答卷之中。而當浪花拍打著礁石,發(fā)出古老的召喚,花鳥島的回答,也清晰寫在年輕人的眼中、創(chuàng)業(yè)者的腳步里、每一對新人的誓言里。
此新聞可在《競舟》APP同步收看,掃碼下載隨時閱讀舟山新聞